4月13日,一輛新能源車緩緩駛進貴州興義環高樓納服務區光伏車棚充電,全程低碳無噪,充分彰顯了興義環高綠色運營的科技魅力。
樓納服務區“光伏車棚”及充電樁
“我們創新的出發點是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確保安全與發展。”貴州公路集團副總工程師、時任峰林大橋大噸位中橫梁預制吊裝總指揮周大慶表示。興義環高公司基于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高速公路運營特點,把廣大社會司乘通行興義環高的體驗感、滿意度作為科技示范綠色運營項目建設的出發點,開展了統籌綠色發展與安全考慮的3項技術創新,不斷為喀斯特地區高速公路運營養護提供智慧和方案,讓科技的力量普惠廣大社會群眾,使他們成為綠美高速公路建設的真正受益群體。
光伏充電 綠意盎然
“興義環高建設之初,我們提出了‘綠美建造·科技興環’建設理念,包括搞分布式光儲項目等,當時就有不同意見,認為沒必要費事花錢搞創新。但放在30年經營期里看,能節省更多的費用,還是很劃算的,最后統一了思想,才把科技融入綠美建造全過程。”興義環高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林俊回憶道。
豐都收費站出口“陽光驛站”
與其它電源為新能源車充電的最大不同在于,分布式光儲項目是通過光儲充一體化系統,利用光伏電池把太陽的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該系統將光伏發電系統、電化學儲能、充電系統進行整合,把光伏發電優先用于充電樁與其它用能設備,剩余電能通過電化學電池存儲起來,在晚上或者光伏系統發電效率低下時對充電樁與其它用能設備供電。
樓納收費站屋頂光伏
在項目投入運營后,興義環高公司延續綠色科技建造理念,充分擴大科技示范效應,通過資源配置,在沿線收費站及服務區屋頂、隧道出入口、路基中央分隔帶等空閑用地范圍配套實施光伏發電項目,借以滿足沿線隧道、設施設備、辦公生活區的用電需求。在光伏項目一期建設中,涉及18個選點,累計安裝4379塊標準功率單晶光伏組件。其中樓納收費站鋼架結構屋面為“輕質光伏組件”試點,是地方柔性光伏標準施工工藝積累經驗、提供數據的重要支撐;在樓納服務區(雙向)配套實施了小車停車位光伏車棚及直流快充樁,為社會車輛提供便捷的充電服務;在豐都收費站出口建設了“光伏涼棚”,打造新型“高速服務驛站”,為廣大司乘提供更加便民服務;以豐都隧道光伏建設為首,不斷推進全線隧道光伏項目實施,充分利用隧道入口中央走廊土地資源。
隧道光伏發電技術
如今,分布式光儲項目正式投入使用,讓興義環高成為貴州首條綠色能源公路,在運行期25年內,年平均發電量為2235萬千瓦時,25年總發電量55869萬千瓦時。該項目的使用,有效降低了溫室氣體和有害氣體的排放,每年節約標準煤約6816噸、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約18191噸;每年減少大氣污染氣體二氧化硫排放約138噸、二氧化氮約47噸。
“指尖”技術 智慧養護
手指一動,花兒解“渴”。興義環高安全養護部工作人員只要動動手指,就能通過手機遠程控制樓納服務區綠化滴灌閥門開關,實現高速公路植被澆灌養護工作。
原來,黔西南州喀斯特地區容易發生臨時性干旱,再加上土壤貧瘠,植物生長較為困難。如果在高速公路運營期綠化養護中采用傳統的水車澆灌、漫灌方式,不僅用水量大、成本高,影響施工人員和行駛車輛安全,多余的漫灌水流還會造成水資源浪費,侵蝕路基后可能會形成公路病害。
興義環高樓納服務區應用石漠化地區高速公路滴灌自動化控制技術,通過4G技術使用手機App遠程操作,進行智慧滴灌補水,實現綠化工程無人化維護和綠化養護自動化、精準化,能節約水資源80%以上,極大地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
石漠化地區高速公路滴灌自動化控制技術手機遠程控制及應用效果
因該技術還能提高喀斯特石漠化地區高速公路綠化建設效率和效果,在興義環高中央分隔帶綠化中也得到推廣應用。
穿越“時空” 又見“星空”
橫跨馬嶺河峽谷,立于萬峰之巔,不少市民慕名紛至沓來,只為打卡興義網紅點——興義環高峰林大橋。此處路地風景尤其壯觀,不僅在于橋的巍峨,還有與之連接的兩頭隧道,讓峰林大橋既有“時空”的穿越,又有暢游“星空”的浪漫。
峰林大橋興義岸連接的豐都隧道,創新應用了基于光感條件下隧道智慧照明管控技術。該技術采用長余輝鋁酸鹽發光材料,實現隧道照明柔光增量、長延時自發光、導視逃生、救援指示與節能減排的綜合功能,可大幅度減緩司乘人員的“黑白洞”效應,創造出全新的隧道照明科技形態。
豐都隧道左洞基于光感條件下隧道智慧照明管控技術應用效果
豐都隧道右洞基于光感條件下隧道智慧照明管控技術應用效果
峰林大橋義龍岸連接舊屋基隧道,應用的是基于DFLED新型燈具低位照明與光伏供電的公路隧道綠色照明技術。該技術集多項創新技術于一體,通過DFLED新型燈具、低位照明、分布式光伏照明技術聯用,讓通過隧道的司乘人員猶如暢游在“星空”中一樣。“星空隧道”技術還在興義環高雙山、小店子隧道成功應用,每年可節約用電160萬千瓦時以上。
小店子隧道“星空”技術照明應用效果
科技的光芒鋪就創新路,也成就了喀斯特地貌中的“綠”美高速。
科技創新,永不止步,也永無止境。
貴州交通“鐵軍”敢于創新、勇于超越,向科技借力,用智慧發力,獲得環境保護和成本節約的雙贏,也不斷在公路建設領域中更新“綠色”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