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橋梁看中國,中國橋梁看貴州,3萬余座橋梁飛架黔貴大地,將貴州變成了“世界橋梁博物館”,橋梁已成為多彩貴州與世界交流對話的一張亮麗名片。
啟程·架起友誼之橋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4月24日,一場以“中國建設者——貴州橋梁篇”為主題的中外著名攝影家拍攝宣傳花江峽谷大橋系列活動在北京啟動。
此次拍攝活動邀請到法國著名攝影家格雷古瓦·戴高樂領銜擔綱,中國攝影家朱憲民、樊振寅、朱珩共同參與。活動由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法中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貴州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并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直屬協會、法國文化交流中心、法國藝術家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和五洲傳播中心、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的指導與支持。
在北京新聞發布會上,作為本次活動指導單位代表,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許湘華現場分享了新時代貴州公路橋梁建設發展的光輝歷程和貴州交通的滄桑巨變。“我誠摯邀請大家到多彩貴州,用手中的鏡頭和心中的期待,一起橋見貴州、橋見奮斗、橋見友誼!”貴州交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袁泉誠邀中外攝影名家和廣大媒體朋友,走進多彩貴州,親身感受從萬橋飛架看中國奮斗。
“我從小就非常憧憬中國,父親經常會給我講中國的故事,這鼓勵了我多年來一直用鏡頭記錄中國,我對此次拍攝感到非常激動,我也知道貴州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動植物”對即將開啟的第二次貴州之行69歲的戴高樂充滿期待。
在為期一周的采風活動中,中外攝影家們將前往貴州交建集團建設的花江峽谷大橋、牂牁江大橋、烏蒙山大橋、六枝大橋等多座世界級橋梁建設現場,用手中的鏡頭記錄貴州“萬橋飛架”這一人間奇跡,創作的作品也將分別在中國和法國展出,為中法建交60周年增添兩國友誼和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
黔行·走進貴州交建
中外著名攝影家采風團到達貴州第一站:貴州交建集團。
走進貴州交建集團企業文化館,映入眼簾的是北盤江大橋、平塘大橋、花魚洞大橋的圖片,這三張橋梁美圖吸引了采風團成員們的注意。當得知在世界前100座高橋中由貴州交建集團建設的有24座,在全國9座榮獲具有橋梁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的橋梁中,貴州交建集團占了3席,大家紛紛豎起大拇指。
攝影家們認真觀看了交建集團關于投資建設、施工足跡、重點工程、國際獎項等展陳內容,詳細了解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表彰情況,對以貴州交建人為代表了貴州交通建設者,不畏艱難、精益求精,攻克建造環境復雜多變、傳統工藝無法施展、生態環境脆弱等世界性難題,為貴州引領世界山區峽谷橋梁建造技術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表示深深的敬佩。
在交流座談會上,交建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周建華、韓洪舉向采風團一行分別介紹了企業基本情況和橋梁建設情況。
“在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修路架橋非常不容易,貴州交建集團做出了重大貢獻,你們也是代表國家做著戰略發展的‘攝影師’,貴州的橋梁就是中國的故事,就是中國的品牌”,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執行會長,原文旅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趙少華女士在交流中感慨道。她希望,此次中外著名攝影家們采風活動,不只要拍橋,更要拍攝為建橋做出重要貢獻的建設者們,既要拍超級工程也要記錄人文景觀,用鏡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戴高樂表示,這次貴州之行可以直觀的看到中國發展,橋梁是一個很好的文化符號,期待拍出好的攝影作品,同時在中法之間搭建友誼橋梁。
“今天的交流很受感動,這次拍攝活動非常有時代意義,我們要記錄橋梁風光和一線建設者,他們值得歌頌和贊揚,我們保證完成任務,為貴州橋梁留下美好的影像”,對即將開啟的采風之行著名攝影家朱憲民充滿了信心。
見證·記錄人間奇跡
G320線花魚洞大橋位于紅楓湖國家級景區和貴陽市水源保護地,為了將對環境和水源的影響降到最小,建設團隊創造性提出了“利用舊橋建新拱、采用新拱拆舊橋”建設方案,讓橋梁實現了舊橋混凝土100%循環利用、鋼材100%回收,真正實現“水源零污染、景區零干擾、廢料再利用”。攝影家們為貴州橋梁建設者提供的這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方案”感到驚嘆。
在花魚洞大橋旁還坐落著兩座大橋,當得知相鄰的這三座大橋分別由三代貴州交通人建造時,攝影家們迫不及待地拿出長焦鏡頭對準它們。
“修左邊這座的是修中間這座的徒弟,修右邊那座的又是修左邊這座的徒弟,40余年代代相傳,真是難得的人間奇跡!”81歲的中國著名紀實攝影藝術家朱憲民先生感慨,通過拍橋他不僅捕捉到了工程師們創作在高山峽谷間一幅幅偉大的作品,更“橋”見了貴州發展的速度和變化。
在六安高速花江峽谷大橋現場,攝影家們乘坐電梯到達主塔塔頂,走上貓道感受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橋”的獨特視角。
“我從沒看到過這么大的橋梁,如此龐大的工程和它的建造技術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建設者們各盡其職完成了很多艱難的工作,都為能修建世界級工程感到自豪,為此我非常欽佩”,戴高樂激動地說。
抵達納晴高速烏蒙山大橋現場,攝影家們看到了由項目自主研發的大噸位、無塔架、可橫移式纜索吊裝系統正在進行左幅左肋中間節段3吊裝施工。對于拍攝人物紀實攝影經驗非常豐富的朱憲民而言,大橋建設者們的工作場景是不能錯過的精彩特寫,“大橋建設者們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保持認真、專注、嚴謹的工作態度,讓我非常感動”。
遠望疊加在一起的懸索橋阿志河大橋和即將建成的烏蒙山大橋,宛如一只眺望遠方眼睛。采風期間,讓攝影家樊振寅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走一座橋看一處景,貴州的橋也在看風景,“能在如此復雜的地質環境下,通過不斷創新技術,建設出這么多座世界級大橋,留下如此'出片'的風景,為卓越的工程師們點贊!”
牂牁江上,攝影家們現場見證了牂牁江大橋合龍的重要時刻。對于戴高樂而言能拍攝到世界級工程的重要節點是非常難忘的經歷,“這給我帶來很大的沖擊力,很榮幸能夠看到建設者們共同慶祝的畫面”。
采風活動最后一站,攝影家們來到六枝大橋觀景臺,項目總工程師詳細介紹了大橋結構特色、施工工藝等情況,攝影家們通過各自的視角,用鏡頭記錄了這座擁有“四個世界第一”的大橋。攝影家朱珩在現場尋找獨特角度,運用橋梁自身的線條和幾何造型構圖,使鏡頭下的這座空腹式連續剛構梁橋充滿視覺張力。
山水有界,文化無界。從秦開“五尺道”到漢通“西南夷”,從“千溝萬壑”到“高速平原”,從法國到中國,攝影家們通過手中的鏡頭和藝術的創作記錄了有形的“貴州橋”,也在按下快門的瞬間,為講好貴州交通建設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深化交流合作搭建了無形的“友誼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