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牁江畔,綠茵如毯,抬眼望萬里晴空,低頭見碧波蕩漾。在貴州晴隆、普安、水城、六枝4縣(區)交界處,可見墩身挺立、懸索飛掛,連接兩岸的牂牁江大橋建設工作如火如荼。前不久,作為納晴高速公路重點控制性工程的牂牁江大橋完成主纜索股牽引施工。至此,大橋上構施工取得階段性勝利,并轉入緊纜、索夾吊索安裝和鋼桁梁吊裝階段。
貴州不僅橋梁數量多,而且類型全、技術復雜、難度極大,被譽為“世界橋梁博物館”。正在建設中的納晴高速公路全長160余公里,橋隧比卻高達69.46%,其中包括六枝大橋、烏蒙山大橋、牂牁江大橋、白水河大橋、下壩隧道、珙桐隧道等重點控制性工程,為“世界橋梁博物館”再添豐碑。
橋似金針路似線,金針銀線繡河山。由貴州交建集團下屬貴州納晴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簡稱納晴公司)建設的納晴高速公路,不僅將加強貴州省西部地區南北向的交通聯系,形成貴州與相鄰的四川、廣西聯系的快速通道,也將成為貴州“萬橋飛架”的時代腳注。貴州橋梁,不僅數量多,而且類型全、技術復雜、難度極大,被譽為“世界橋梁博物館”。正在建設中的納晴高速公路全長160余公里,橋隧比卻高達69.46%,其中包括六枝大橋、烏蒙山大橋、牂牁江大橋、白水河大橋、下壩隧道、珙桐隧道等重點控制性工程,為“世界橋梁博物館”再添豐碑。
橋似金針路似線,金針銀線繡河山。由貴州交建集團下屬貴州納晴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簡稱納晴公司)建設的納晴高速公路,不僅將加強貴州省西部地區南北向的交通聯系,形成貴州與相鄰的四川、廣西聯系的快速通道,也將成為貴州萬橋飛架的時代腳注。
?
牂牁江大橋
技術突破 突顯“貴州造”含金量
歲月無語,路橋能言。乘坐8分鐘的施工電梯,便抵達牂牁江大橋5號墩主塔,這里距離地面248.1米,相當于88層樓高,高塔之間的貓道懸掛在空中,鬼斧神工的自然風光與大橋交相輝映,令人嘆為觀止。
牂牁江大橋全長達1849米,主橋結構形式為雙塔單跨鋼桁梁懸索橋,橋面距江面最高距離380米,橋梁高度在世界百座高橋中排名第11位。走上貓道,便離牂牁江大橋主纜更近一步。
作為納晴高速重點控制性工程,牂牁江大橋的主纜分左、右幅兩根,每根主纜由199根索股組成,單根索股長約1909米,重約29.52噸,每一股由91絲5.25毫米的鍍鋅鋼絲組成,鋼絲總長達6.91萬公里,前后相接可以繞地球赤道1.7圈。
事實上,牂牁江大橋主纜及吊索由位于貴州遵義的貴州鋼繩集團加工制造,這是貴州本土企業首次生產加工懸索橋主纜吊索,而引橋及主橋鋼梁均由位于貴州惠水的貴州公路集團交通產業園生產加工,同樣是貴州本土企業首次加工制造特殊結構橋梁鋼結構,這也讓牂牁江大橋成為了一座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過程“貴州造”的懸索橋。
?全過程“貴州造”,其中創新“含金量”可不低。“大橋采用高強度鍍鋅鋁稀土合金密封鋼絲繩吊索,替代傳統的平行鋼絲吊索,密封索通過‘Z’字形鋼絲緊密扣合,形成阻隔密閉效果。”貴州交建集團子集團貴州公路集團納晴15標項目負責人趙明富介紹,該項技術在橋梁界屬于國際上的首次使用,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牂牁江大橋開工建設以來,項目建設單位秉承“細節決定工程品質”的理念,先后應用并提煉總結了大孔徑樁基開挖吊車出渣工藝、移動式支架鉆芯平臺創新工藝、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智能溫控工藝、混凝土棱角角鋼保護創新工藝等20余項工藝工法。
既要揮毫寫意,也要精細工筆。秉承打造“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的建設目標,納晴公司尤其注重“四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及技術突破,專門成立科研組,開展了大跨度空腹式連續剛構橋智能信息化控制技術、牂牁江大橋主塔下橫梁創新型貝雷支架應用、山區大跨度裝配化鋼—混凝組合拱橋建設關鍵技術等十余項課題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落腳點,“研”以致用,進一步探索山區高速公路建設經驗,更好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牂牁江大橋目前完成總產值83%,建成后,兩岸路程將由現在的1小時縮短為1分鐘,真正做到‘天塹變通途’,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貴州交建集團下屬納晴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謝方臣說。
?
烏蒙山大橋
綠色建造 守護碧水青山生態線
“烏蒙山連著山外山,月光灑下了響水灘。”歌曲動聽唱不完貴州山水之美,大筆如椽記不盡路橋建設之難。烏蒙山山脈喀斯特地貌發育,溶蝕洼地、溶蝕盆地、槽谷及溶洞、地下河等廣布,而納晴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烏蒙山大橋就坐落于此。
峰嶺、凸脊、溝谷相間,沒有施工作業面,在地面最大橫坡接近65度的陡峻斜坡地帶,如何將烏蒙山大橋安放于阿志河大橋和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夾心”的狹窄位置?建設者以技術創新為抓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底色,保護烏蒙山自然保護區的綠色,亮出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我們經過多次的反復試驗論證,采用了‘鋼桁—混凝土’組合結構設計,相較于常規勁性骨架外包混凝土拱橋減輕自重27%,使得拱座尺寸最大限度地減小,令橋梁整體結構更穩定安全。同時,還節約了鋼筋混凝土用量和拱座開挖量,達到降碳節能減排的目的。”貴州交建集團下屬納晴公司總經理冉茂倫介紹,烏蒙山大橋主橋跨徑270米,大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第一座大跨度“鋼桁—混凝土”組合拱橋,成為我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橋梁。
大跨徑混凝土拱橋在我國已經修建了很多,但通常采用鋼管混凝土勁性骨架法進行主拱圈的施工,但這種方法澆筑混凝土腹板相對困難,資源消耗大且周期較長。為進一步優化施工工序,烏蒙山特大橋主拱圈創新性地采用無支架纜索大節段預制吊裝的施工方法,即首先預制大節段拱肋,采用斜拉懸臂扣掛的方法合龍拱肋。
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各個環節都需要實驗驗證,這成為擺在建設者面前的重大挑戰。由于烏蒙山大橋分左右幅進行施工,主拱圈節段在胎架上預制完成后,利用大噸位、無塔架、可橫移式纜索吊裝系統進行吊裝施工,主拱圈預制精度以及纜索吊裝系統的運行順暢性,關系著整個纜吊系統橫移的成敗。
“我們要求滑道安裝精度誤差要控制在1毫米以內,意味著每一顆螺絲釘材質、型號的選擇,都要反復確認。”貴州交建集團子集團貴州公路集團納晴12標總工程師宗衛介紹,除此之外,在施工過程中,項目還秉承“永臨結合”的設計理念,融合綠色施工技術,采用永久性錨索結合臨時性錨索的方式加固邊坡,極大降低了拱座的開挖量,采用了塔吊反吊出渣的方式最大限度減少了對生態的影響。
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烏蒙山大橋的建設成果正是納晴公司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生態、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一直以來,納晴公司堅持生態選線原則,堅持環水保“三同時”制度,堅持優化取棄土場設置,堅持推行“四新”技術應用,強化公路上下邊坡、橋下、隧道洞口、棄土場等設施的植被恢復,應用無支架纜索大節段吊裝、無導梁頂推、新型貝雷片、重力復合錨碗、密封鋼絲繩吊索等系列新設備、新材料,以技術創新呵護綠水青山,蹚出一條山區高速的綠色建造之路。
?納晴高速項目名片
納(雍)晴(隆)高速是貴州省納雍至興義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串聯了杭瑞、廈蓉和滬昆等國家高速公路主線,項目全長162.17公里,由貴州交建集團牽頭多家股東投資建設,橋隧比69.46%。路線起于畢節市納雍縣,經織金縣、六枝特區、水城區,終至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項目的建設對于完善貴州省境內國高網和區域路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區域資源、能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